感恩十年——《海外校园》伴我成长
正如文中所体现的,上帝常常会用我们曾经最害怕、最糟糕、最没有信心的事,来操练、扶持、陪伴我们,让我们从与他的同行中体会从他而来的信心和平安。
不知不觉中,参与基督教灵性文学创作已满10个年头。回顾这些年走过的笔耕历程,心中充满感恩。
初识《海外校园》是在2003年春天。朋友带我来到瑞士苏黎世华人基督教会,那里有不少中文书刊,其中就有这份著名的中文杂志《海外校园》。经推荐,我挑选了几期带回家阅读。没想到,我的心竟被紧紧地抓住。
其中不少文章,对于像我这样刚开始阅读圣经、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慕道友来说,有着很强的吸引力。第二周,我毫不客气地把教会所存的各期《海外校园》统统带回家。之后,又陆续收集了自创刊以来所有能在苏黎世找到的杂志,仔细阅读。
作者们对信仰深入浅出的讲述,深深地吸引了我,也激励我继续寻求真理。
《海外校园》把我的视线从物质世界和个人得失引向更深更广的层面,让我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,以全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俯瞰世上的一切,探索风雨背后的根源,并且在其中看到造物主的慈爱与良善。
几个月后,我就顺理成章地受洗成为基督徒,并成为《海外校园》的忠实粉丝,期待阅读新一期的杂志成为一个很开心的盼望。
但说老实话,当时我根本就没想过,有一天我也会成为《海外校园》的作者,成为用文字来事奉和赞美上帝的信徒。因为我学生时代最悲催的事件之一就是写作文,语文老师经常会愤怒地把我的作文贴在教室的墙上,这成为我的羞辱。以致我大学毕业后,还会经常梦见那几位“可怕”的语文老师,神情严肃地站在讲台前布置作文题,并最终把我从恐惧中惊醒。
2004年,教会举办复活节营会。主讲牧师是台湾校园福音团契的饶孝楫牧师。饶牧师的讲道,引经据典又不失幽默,内容真实生动而风趣。他以自己的信仰历程让我们看到,基督教信仰是如此真实,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。
到了休息时间,我怯怯地走到饶牧师旁边,向他问好,然后提出一些长期困扰我的信仰问题。没想到饶牧师一点也没嫌我的问题肤浅,做了耐心解答。营会上提问题的人实在太多,他把家庭住址和电邮都给了我,让我把问题写下来寄给他。这件事让我深受感动,心里默默地感谢上帝,因为他让我有幸认识了一位好长者。
回家后,我将个人的经历以及在读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陆续写了好几封信寄到台湾,向饶牧师请教,并很快收到他的回信。他不仅解答了我的提问,还很敏锐地发现我在阅读圣经时出现的问题,教导我如何避免在读经时产生信仰的偏差。
饶牧师居然还说我文笔很好,并且愿意推荐其中一篇给《海外校园》,这让我受宠若惊。因为从小到大,还没有任何一位文科老师,对我的写作给予过鼓励,或是预言将来我可能走文学道路。
很快,我的第一篇文章《乌云后的阳光》刊登在《海外校园》杂志2005年12月刊上。这件事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。
虽然在以后的写作中,我也有过不少退稿经历,但那源于少年时代又深埋心底的写作恐惧从此渐渐消失。而且在之后10年间,我再也没有停止过笔耕,陆续完成了数十万字的写作,其中约十余万字投稿到《海外校园》。
曾经读过一篇文章,讲述著名作家苏童和阿来,他们在成名之前的好几年间,也曾被无数次毫不留情地退稿。阿来说:“有回信算是好的,很多都是石沉大海。”苏童也同样经历了“快要没信心,快要崩溃”的境遇。
但我很感恩。假如当初不认识饶牧师,我可能不会把内心的思想写成文字;假如没有饶牧师的热心推荐,我也绝对没有勇气,把文章投稿给影响范围如此之广的《海外校园》而有机会跟别人分享。
当然,若没有《海外校园》编辑部老师们的耐心和勉励,我依然没有可能继续坚持,因为之后几年的写作,实际上成为了我极好的学习机会。
虽然我曾经阅读过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,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情节与内容的欣赏层面,并且我从未接受过比较系统、规范的文字训练,所以我非常重视《海外校园》编辑老师们的回信。他们通常会告诉我要做怎样的修改,退稿也告诉我原因。而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,是编辑部的骆鸿铭老师和施玮老师,多次直接而具体的意见,帮助我修改、并完成了好几篇让我直到今天都觉得比较满意的文章。
刊登在《海外校园》第92期的小说《王在哪里?》就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篇文章。当初投稿时,施玮老师几次跟我联系,提出修改要求和建议,并提醒我如何修改。刊登后我发现,编辑部又在文字上做了修改。
2013年,我有幸参加了《海外校园》在德国举办的信仰写作培训讲座。在培训中,施玮老师耐心细致地教导大家,灵性文学不仅要表达出物质层面的境界和精神境界,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真实地表达灵性的境界。作者要学习如何熟练地运用文字去表达心与灵的相遇、心与心的说话,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一个有灵活人的思想,并且藉着文字向世人展现那一位住在人里面的圣灵的属性;学习如何在圣灵引导下,进入上帝那测不透的丰盛恩典与真理之中,在圣灵光照下,看清世界的本质,了解人生的奥秘。
而如何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,将上帝的永恒旨意清楚、准确地描写出来,考验的就是作者与上帝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。它涵盖两个方面,一是对圣经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;另一个就要看我们的膝盖功夫,看我们跟上帝之间的关系,能否在祷告和深入的灵性思考中,得到来自圣灵的引导和帮助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圣灵的引导是如此神秘莫测。因为圣灵既看不见,又摸不着,而信徒的祷告,在外人看来仿佛是对着空气喃喃自语。所以,常常有人怀疑,圣灵到底是真的能跟我们交流,还是信徒的一厢情愿,又或是精神的寄托?感谢上帝的恩典,让我能够在信主后的十几年中,不断地领受圣灵的带领。
信主前,我是一个骄傲的人,虽然也曾经很认真地阅读过圣经,但说老实话,我当时根本看不明白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一直都认为,书中充斥着大量无法证实的传说与迷信思想,好似中国的《山海经》。
直到有一天,当我读圣经的时候,圣灵光照,让我突然间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上帝的无限和永恒,以及人的有限与暂时。这才看清了自己的无知和愚昧,愿意来到全能的上帝面前,寻求他的拯救。
从此以后,上帝的恩典再也没有离开我,圣灵也常常藉着圣经引导我,让我看到自己内心的罪孽和软弱,以及人类深陷罪恶的泥潭而无力自拔的景象。
信主前,最简单有效的安眠法就是阅读圣经。每当失眠,只要我打开母亲所赠的圣经,特别是阅读其中的旧约部分,10分钟之内绝对进入梦乡。而信主之后则刚好相反,哪一天我若是不读圣经,就根本别想睡觉,因为在我内心深处,总有一个声音在督促、提醒我,今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。
更有意思的是,在我心中经常会有一种动笔的冲动,以及很明显的写作意图。每当一个题目在脑海中出现,我都会在祷告中安静在上帝的面前,或跪下、或静坐、或躺卧,寻求圣灵的引导,并且让自己的意念在各相关经文间自由跳跃、流动,直到所有的段落与细节清晰地呈现出来,才坐回到电脑前,将这些内容和情节转变成文字。
在多年的教会事奉中,我亲眼目睹、亲身经历到信徒之间的误会与伤害。由于彼此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,无法饶恕对方,因而给教会以及信徒带来极大的破坏与伤害。我在祷告中产生强烈的写作感动,就有了《饶恕——基督徒新生命的见证》这篇关于教会与信徒新生命的文章,被刊登在《举目》2013年3月刊。
在最初的思考过程中,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面前:假如今天有弟兄姐妹误会我、伤害我,我愿意毫无条件地在基督里饶恕对方吗?圣灵让我在动笔前,首先看到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恩典与拯救,让我自己的心中先卸下所有的烦恼与苦毒,在恩典中释放自己,并且心甘情愿地饶恕所有得罪过我的弟兄姐妹。
在每次的思考和写作过程中,圣灵经常光照我,让我看到自己内心深处很多隐而未现的恶,然后来到上帝面前,祈求他的赦免,让圣灵不断洁净、更新我,使我能够手洁心清地事奉圣洁的上帝。
灵性文学的写作,不是对他人的说教,而是带着上帝恩典和圣灵恩膏的事奉。它能够让作者更多地思想上帝所启示的真理,更深地探讨人性的堕落与罪孽,在圣灵的引导下,进入上帝丰丰富富的恩典与真理之中。
我是一个有福之人。因为上帝竟然用我曾经最害怕、最糟糕、最没有信心的写作,作为事奉他的工具。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,我的文章、我的写作能力,完全来自上帝的恩典、圣灵的带领,完全来自教会前辈的提携、以及编辑老师们的耐心指教。
邀 请
文字事工,是一条孤独,也是探索自我、梳理生命的道路。所写、所思、所行的,短期看来也许未必卓有成效,但上帝必使用这些芥菜籽般的文字,落在读者心中,最终结出美好的果实。
在未来的路上,OC团队需要您更多地支持和参与。如果您想给我们投稿,可将稿件寄至:editorial@oc.org